微信公眾號:DoNews 雁秋
二十年前,一部《魔幻手機》霸屏各大衛視,劇中關于高科技手機的暢想,在當時看起來十分荒誕:
女主角是華人牌2060手機“傻妞”,有手機、真人(也就是現在的人工智能)兩種模式,“傻妞”不僅能視頻通話、一鍵傳輸數據,還能帶著主人穿越時空、治病救人……
當時看著有多雷,如今就有多經典?!吧垫ぁ钡牟糠止δ苋鐭o線視頻通話,已經普及到日常生活,而劇中手機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正是當下手機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早在2023年年中,三星就率先提出“AI大模型手機”的概念,甚至放出豪言:三星Galaxy S24將會成為世界上*部“AI大模型手機”。
然而Galaxy S24影子還沒見到,就被華為搶了先,Mate 60系列搭載華為自研的盤古大模型,一度賣到斷貨。隨后,AI在手機行業中被提起的幾率越來越高,小米、OPPO、vivo、榮耀等新機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AI功能。
春節假期一過,OPPO便發布內部信稱,AI手機元年已到,并且宣布將在未來五年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進行AI技術研發的計劃。魅族則喊出“AIl in AI”的口號,并在2月最后一天發布全新魅族21 Pro,起步價高達4999元。AI,是魅族“敢于貴”的底氣。
以往很長一段時間,手機廠商均集中在屏幕、影像、快充等方向“內卷”,此番大舉押注AI,大眾喜聞樂見。在這場關于AI大模型的競爭中,沒有廠商甘于人后,他們的一舉一動也讓人們愈發期待顛覆式創新的出現。
01.AI手機,是個新物種?
是,也不是。
2023年下半年以來,全球主流廠商陸續發布了自家的AI手機:
華為Mate 60系列搭載的鴻蒙4.0全面接入了自研的盤古大模型,“小藝”變成能更自然溝通的智能助手;小米14能夠在手機上離線進行“文生圖”“AI擴圖”與“AI去除路人”;OPPO Find X7擁有AIGC消除、智能生成通話摘要、快速生成文章摘要三大賣點;vivo S18系列可以支持用戶查找文件、作詩寫詞、看文創圖、總結內容、解答難題、整理材料框架等。
vivo S18系列搭載藍心小v,可根據需求創作小說
而“新貴”魅族21 Pro,按照魅族的說法,是行業*“AI智能移動終端”,能文生文、文生圖,能擴圖、消除、生成寫真,還能生成一篇完整的種草文案或旅行日記。
不難看出,廠家雖說是各玩各的,但方向基本趨于一致——從之前僅僅是語音交互,擴展到語音、文字、圖片、文檔等多形式的輸入,并且更接近真人對話。在這一基礎上,還可以實現部分文檔內容的摘要總結、翻譯等功能。
但僅憑這些就可以將其定義為“新物種”,屬實有些勉強,畢竟一些功能在我們之前的手機中已經出現了。
比如蘋果在2019年就推出了AI照片處理技術Deep Fusion,能在一秒內連續拍下的幾張照片中使用“像素對像素”技術進行精確疊合,最終合成一張*質照片,這背后也是依據算法。
從用戶體驗上看,目前的“AI手機”并不是一個新物種,只能是對已有AI功能的優化和完善。當下的眾多AI手機,*的變化是搭載了大模型。IDC對于AI手機的定義或許更為全面,其將AI手機分為兩類,我們說的AI手機屬于以下第二類:
硬件賦能AI手機:
這些智能手機使用加速器或除主要應用處理器之外的專用處理器,以較低功耗運行端側的AI。這些智能手機已在市場上銷售了近十年。
新一代AI手機:
這些智能手機使用能夠更快、更高效地運行端側GenAI模型的SoC,端側GenAI的示例包括Stable Diffusion和各種大型語言模型(LLM)。這類智能手機在2023年下半年首次進入市場。
2023年12月,谷歌公司宣布推出“*、最強、最通用”的新大型語言模型Gemini,包括三種不同規模的模型:
Gemini Ultra,*、功能最強大的類別,被定位為GPT-4的競爭對手;
Gemini Pro,中端型號,性能優于GPT-3.5,可擴展多種任務;
Gemini Nano,用于特定任務和移動設備。
其中,Gemini Nano被搭載在谷歌Pixel系列最新的Pixel 8 Pro智能手機上,可以體驗到錄音工具總結以及 Gboard中的智能回復功能。
后來,谷歌又將Gemini Nano放到了三星Galaxy S24中,主要體現在翻譯通話內容、智能修圖建議、圖片搜索、寫作助手等功能。
這家巨頭正持續在AI“狂飆”。據最新消息,2月21日谷歌宣布推出全球性能最強大、輕量級的開源模型系列Gemma,分為2B(20億參數)和7B(70億)兩種尺寸版本,2B版本甚至可直接在筆記本電腦上運行。
而國產手機廠商布局的大模型架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端側為主的AI大模型,如小米、榮耀。另一種則是云端協同部署方案,如OPPO、vivo、華為、三星等。
從技術的角度看,AI手機相比以往的智能手機的確是界限分明;只是,我們期待的大模型將對手機體驗的“革命性提升”,還尚未出現。
02.比折疊屏更有潛力的風口?
各大廠商之所以下場做大模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整個手機行業未完全走出低谷期。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已連續多年呈現下滑的狀態,2023年更是降至近10年來的*點。
手機市場同質化的加重,也使得消費者換機周期被不斷拉長。研究機構Tech lnsights曾調研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的換機周期已達到歷史最高的51個月,不少用戶仍在使用四年前發布的機型。
消費者不愿掏錢包,除了蘋果之外的手機廠商也很難再通過智能手機賺到錢。因此,技術上的突破就被廠家視為打破僵局的新增長點,比如折疊屏,就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
IDC今年2月發布的最新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3年全年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00.7萬臺,同比增長高達114.5%。技術的日漸成熟讓折疊屏手機的價格持續下探到400-600美元價格段,提高了市場普及率,未來預期還將有不錯的增長空間。
而從技術影響力的角度來看,大模型還要強于折疊屏。
有分析師預計,2024年出貨的智能手機中將有5%具有AI功能,這意味著今年AI手機出貨量將達到6000萬部左右。另據IDC預測,新一代AI手機在中國市場所占份額將在2027年達到1.5億臺,超過50%的手機預計將成為新一代AI手機。
從消費者角度看,現階段選購手機確實沒有必要考慮大模型帶來的影響,但按照發展趨勢,大模型通常會優先搭載在各手機廠商最新高端旗艦機上,再逐步向舊旗艦及中低端機型更新。近幾年高端機份額不斷增長,已經體現出人們消費習慣的變化——愿意為技術創新支付更高的價格。
樂觀的預計,隨著AI功能的迭代,未來市場上只有一種手機,那就是AI手機。
03.能否承受大模型之重?
新趨勢下,手機產業鏈從上至下自然都會有新定位和新使命。
在構建AI的體系能力方面,各家“因地制宜”,有著差異化思考。不過其能否跑通,還需要面對技術、成本、市場等眾多難關。
首先是底層架構。
手機不像PC一樣長期插電使用,電池電量有限,功耗太高,會導致耗電加劇,功耗不夠,又無法支撐千億甚至萬億參數量的大模型。想要手機承擔起這一重任,底層的算力架構要變,要能支持APU、CPU、GPU等異構算力。
另外是存儲問題。
參數越多,需要的內存就越大。對于大多數智能手機來說,16GB內存已經是很大的容量了,而對于新一代AI手機來說,16GB已經被認為是*要求。
一定程度上,手機內存的大小會決定模型的上限。換句話說,要擁有實現存儲資源和模型的智能調度的能力。這意味著新一代AI手機將帶來更高的材料清單(BOM)成本,這對原始設備制造商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當然,也不一定非得讓大模型上端,可以將數據傳至云端,計算完后再傳回手機。不過這也會產生第三個問題:隱私保護。
端側的數據是本地存儲、本地處理(安第斯大模型就是將數據經過硬件級加密存儲在終端本地),但放在云端就面臨泄露和竊取的風險。如何做到善用數據,不讓AI“既幫助好人,也幫助壞人”,每一位從業者都責無旁貸。
說到最后,AI手機這事兒能不能辦成,還是要看體驗。
手機廠商需要解決模型泛化不足的問題,以確保模型在不同場景下的表現都能夠滿足需求。現階段,大模型與手機的結合還沒有到顛覆性的程度,用戶的習慣也還需要培養。未來是否會出現一個“殺手級”應用,將成為決定用戶買單與否的核心要素。
尾聲
今年兩會,“人工智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大模型作為人工智能新一輪發展的核心引擎,正引發一場全新的工業革命。細化到AI手機的賽道上,想要跑贏,要看誰能先找出一個讓消費者不得不買的理由,依靠“畫餅”和“假想”做出的需求和創新,最終也不會被消費者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