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業公司能否避免OpenAI式“政變”? | |
發布時間:2023-11-23 10:30:42 | 瀏覽次數: | |
創投日報 | 金博
最近幾天,一則來自太平洋對岸的爆炸性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科技界、企業界、投資界人士的共同關注:OpenAI的首席執行官、有“chat GPT之父”之稱的山姆·奧特曼,受一場突如其來的“公司政變”之累,被戲劇性地驅逐出這家他一手參與創辦的公司。
目前,這場創始人被董事會趕走的“大戲”還在進一步發酵。之前微軟CEO在社交平臺上宣布,奧特曼及其同事將加入微軟,領導一個新的高級人工智能研究團隊。奧特曼也證實了這個消息,他本人轉發微軟CEO的推文并表示,“任務仍在繼續”。
有最新消息稱,OpenAI的董事會正與競爭對手Anthropic的首席執行官接洽,討論的內容,一是讓其接替奧特曼的職位;二是初步探討兩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合并事宜。
從目前傳出來的信息綜合來看,OpenAI解聘奧特曼,或許主要是理念之爭。在奧特曼與現有董事會成員特別是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茲克維之間,存在巨大的觀念分歧:即在確保人類生存安全的前提下,公司如何在AI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發速度以及商業化開發方面,保持好平衡。
誰是誰非?對于廣大的非技術專業人士來說,短時間內,這場觀念之爭還不會有標準答案。不管怎樣,這一場突發的公司管理權大戰,不僅充分滿足了各路吃瓜群眾的好奇心,同時成功地將人工智能會否失控、從而對人類產生威脅這一重大倫理問題,向大眾又做了一次頭腦風暴和知識普及。
此外,此事件所引發的關于非盈利機構的新型公司治理思考,也將更新傳統的商學院管理案例,成為學術界需要正視和研究的新課題。
對大洋此岸的中國科技公司創業者和硬科技投資者來說,本次事件其實也給自己提了一個醒:中國創業者和投資者,在公司的控制權和治理上,今后會不會也遇到類似遭遇?
由此,需要簡要介紹OpenAI的管理架構情況。
首先,OpenAI是一家非盈利組織,但由于AI企業非常“燒錢”,為方便融資和吸納AI人才,2019年初,OpenAI成立了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的有限合伙企業。這家盈利合伙企業的GP,則由作為非盈利組織的OpenAI 100%控股,OpenAI董事會通過控制GP而對這家盈利合伙企業實現絕對控制。LP為投資方和員工。
這一制度設計的良苦用心,是通過GP和LP的身份區隔,完成公司各方參與者的權益劃分:GP持有控制權,負責所有事項決策;LP只拿投資回報,不能參與任何經營決策。
那么,GP和LP會不會勾聯在一起呢?為此,OpenAI的管理章程還額外約定了以下三條:
第一,清醒的決策者決不能觸碰資本利益。作為OpenAI L.P.的絕對控制方—OpenAI 的董事會,董事會成員中極少有人持有OpenAI L.P.的股份,甚至連CEO也不直接持股;
第二,董事會在決策中,只對神圣的使命負責,不用對投資人的回報負責。董事會可以自由決定把賺的錢再次投入研發,投資人不要想著能立馬能收回投資,即這可能是一種慈善捐贈;
第三,如果GP和LP之間真的產生沖突,只有未持股的董事會成員可參與決策,以此保證董事會決策的絕對獨立性。
如上約定的目的,是為了董事會決策者確保在資本面前依然不忘初心,達成使命,力求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這就是圍繞CEO奧特曼解聘風波背后,深層的公司治理結構背景,也是不少公司創業者和投資人最初一頭霧水、大呼不解的原因。
從這個角度來看,OpenAI過于超前和創新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導致了這一看似突兀的“荒誕”事件的出現。這當然也是創新事物本身的風險所在,創新創造是迷人的,充滿了激情和變化,但風險也就藏在了這種不穩定性中。
本事件后續如何發展,可能還有各種變數。在市場競爭面前,事實上已有多家大公司包括馬斯克的創業公司進軍這個領域,OpenAI這一超前的治理結構是否會相應變化調整,也都是尚待觀察的未知之謎。創新很美好,世界需要創新,但如何管控風險,確定收益,也是科技投資人和創業者們共同面對的難題。
總之,這場源自美國、全球技術最前沿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公司的技術之爭、觀念之爭,不管該公司未來的態勢如何,確實引發了各方面的關注和討論,在國內大模型企業競爭也開始加快的當下,OpenAI事件的發生,正好起到了一定的鏡鑒作用。
|
|
|
|
上一篇:三個月IPO三連,產業鏈投資做成了金字招牌 下一篇:北醒獲滴滴自動駕駛超億元投資 |
貴州開開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貴州貴孵創業孵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