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 吳林靜
無“工”不強,從深圳、上海、蘇州,到北京、南京、杭州、成都,諸多重點城市吹響了“回歸制造業”的號角。
想將制造業重新裝入人口密集、土地拮據、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不得不面臨產業空間的供給難題。表面上看,傳統的工廠、園區,與現代都市形態難以融合;深層次的關鍵問題是,城區工業用地極其緊張,用地成本持續增加。
于是,“向天空借空間”成為優化產業空間的解決思路之一——打破“橫向”擴張的邏輯,讓產業“垂直生長”。近年來,“工業上樓”的概念逐漸火熱,不少城市將此作為探索工業載體空間優化的共同選擇。
“但‘工業上樓’并非大家都能做的,要形成有效供給,別一哄而上。這件事得分城市、分城區、分產業、分企業來看。”近日,在2023現代都市工業發展大會現場,不少專家提出了相似觀點。
深圳引爆“上樓熱”
若是溯源“工業上樓”,國機集團中國聯合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工業工程設計研究院、北京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匡中付提到,“真正重視是從2019年開始的,大灣區大量政策出臺,“工業上樓”開始進入標準化、精細化發展”。
目前,政策出得最多、熱度最高的地方是深圳。
2022年底,深圳提出要連續5年、每年建設不少于200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向社會提供“工業上樓”的高品質、低成本產業空間——估算這1億平方米的空間,相當于約10個蛇口工業區的土地面積。
今年初,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覃偉中表示,“要加快推進‘工業上樓’,新增2000萬平方米低成本、優質、定制化廠房空間,加快老舊工業區更新改造。”“工業*城”將“工業上樓”這件事提到了“深圳制造業當家的金名片”的戰略高度。
一些與會人士談到,“深圳引爆了今年‘工業上樓’的旋律”。于是我們看到,更多城市開始跟進出臺鼓勵“工業上樓”的政策。

“過去幾年,很多城市都在‘退二進三’,把制造業遷到郊區,把城市中心一些老舊的工廠改成商業圈,或是文化地標。”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先進制造業中心所長王昊在演講中談到,“但是我發現,現在隨著‘都市工業’的熱,很多城市中心對廠房的剛性需求反而在提升了。”
都市工業是為中心城區尋找新的發展動力,但當工業經濟體量與產業空間需求之間出現矛盾,“工業上樓”成為城市給出的解題思路之一,力求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中探尋一片都市工業發展的天地。
萬億城市的需求
面對城市助推“上樓”的熱情,城叔卻發現,與會人士有個普遍的觀點,并非所有城市都適合“上樓”。
北京聯東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助理總裁余明洪給出了一個“萬億”的衡量標準,“我認為‘工業上樓’一般是發生在城市GDP達到萬億左右的時候,萬億以下發生的概率不大。”
對于這個標準,有人也表示認可,“城市GDP萬億以上,是可以開始考慮推動‘工業上樓’了”。
但也有人比較謹慎,在經濟體量之外考慮了更多因素。他們談到,“工業上樓”是城市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對于一些行政區域偏小、土地資源稀缺、整體發展高度成熟的城市,“工業上樓”更多是為滿足高端制造業發展的變通之舉。但如果城市不具備這些基礎條件,盲目“復制粘貼”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要不要推廣“工業上樓”,在北京聯東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梁環宇看來,不僅要區分城市,還要細分到城區,“不是所有城市、不是所有位置能做的,中心城區能做,外面就沒戲。”
梁環宇解釋,留在中心城區的科技企業有需求,出現了供地的矛盾,但郊區通常沒有這樣的緊迫性。
而且,之所以中心城區需要以“工業上樓”的方式對已有的工業空間進行優化更新,是因為“雖然中心城市的辦公樓宇很多,但無法滿足都市工業的要求”。
中電光谷聯合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裁黃立平提到,“我們看到城市CBD建設的一些形態和品質都很不錯的辦公樓宇,總體上都不是為科技企業和科技人才聚集所設計建造的。”
高技術、高附加值
從產業角度考量,“工業上樓”亦有它的局限性。
很顯然,“工業上樓”并不是把傳統的工廠立起來,也不是單純的讓產業登上高樓。
道理很簡單,一些連續生產的機械裝備怎么立得起來?有些工業生產要用到大型機器設備或重型起重運輸設備,或者生產的產品體積重量很大,“上樓”就不現實。此外,企業生產所產生的噪音、污染、輻射等也是能否“上樓”必須考慮的因素。
所以,什么產業適合“上樓”?不少與會人士以深圳的政策舉例。
去年11月,深圳拉開“工業上樓”行動的序幕,目標是為“20+8”產業集群化發展提供空間保障,為高科技制造業提供高品質、低成本的產業空間。
從深圳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8個未來產業來看,“典型具有高技術屬性的制造產業和高附加值的制造環節,同時還具有投資屬性”,梁環宇分析。
從現階段發展實際來看,“工業上樓”多以電子信息、智能裝備、醫療器械、新材料等產業為主,具有“輕工型、創新型、服務型”的特點。
不僅“上樓”的產業有篩選,企業也有要求。
梁環宇提到,這種企業不是傳統的大規模生產制造的企業,而是科技型新興中小企業。按照目前一些城市出臺的“工業上樓”細則來看,這些企業通常是“產值2-10億元”“5年以上經營年限”,并具備“掌握核心技術、行業領軍人才、細分賽道龍頭、研發能力強、高成長型”等特征。
從目前地方推動“工業上樓”的思路來看,其目的也是實現城市中心優質產業空間供給與優質成長型企業需求的精準匹配。
城市中心往往有*的配套,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極富吸引力。選擇到城市中心來“上樓”,“覬覦”著周邊的人才,支付著高于郊區的成本,一定是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也是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企業。
從產業需求出發
既然是服務于都市工業回歸的載體空間更新,那么“工業上樓”就不是簡單地堆疊了事。
上什么樣的樓?與會人士的答案幾乎一致:以都市型工業企業和產業的實際需求出發。
匡中付給出了一套“策產投建營”的流程,包含五個步驟,始于產業策劃,然后才是產業導入、產業投資,最后才是園區建設和運營。
在規劃樓宇之初,就需要引入“產業思維”,在造產業園、造樓之前,就要想清楚裝什么產業,本地、外地有多少企業可以直接導入進來。
而不是建好樓以后,再去招商。有樓宇研究者談到,
“新的空間載體是為了服務產業做大做強的。而不是建好一棟樓之后,再為了把它塞滿而去招商。”
當完成好前期的產業調研、產業策劃,來到樓宇設計環節,才能更加有針對性。比如貨柜車需要多寬的道路、多大的轉彎半徑?企業的生產設備怎么進電梯、進樓層、進車間?是否需要吊裝?水電氣網、層高如何匹配?要增加哪些配套服務?容積率設定為多少?
這不是一棟傳統的辦公樓。從外觀上,要跟城市形成友好的界面,從形態上融入城市中心。從功能上,要滿足生產、研發的工藝要求,滿足安全、環保的屬性。
“目前,建筑設計機構比較多,專門進行工業設計的比較少。”匡中付談到,如果不能對“工業上樓”項目進行個性化的產業策劃、廠房設計,會導致項目建成后出現產業和載體的適配性問題。據其觀察,一些早期的“工業上樓”項目,“建成之初就是改造的開始”。
樹立“產業思維”需要考慮產業融合的趨勢。會上關于“都市工業”還是“都市產業”的概念出現分歧,原因就在于一些與會人士認為都市中發展的產業越來越融合、產業邊界越來越模糊。譬如當生產性服務業興起,很難簡單劃分為二產或三產。所以,對于這些新起的工業樓宇,自然也提出了復合型、融合型的更高要求。
在推廣“工業上樓”時,回顧其提出的語境,是破解中心城區產業空心化與產業用地不足的問題,是調整發展都市工業,是助推新型工業化,是構建新質生產力,乃至發展都市產業、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從這些詞語可以看出,強調制造業回歸時,對吸納科技創新力量的重視。
培育創新生態、助推產業升級,是都市工業發展的核心課題,也是空間載體的根本遵循。作為城市中心新的工業空間,“工業上樓”正在摸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