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VC開始向被投企業“輸送”人才了 | |
發布時間:2022-10-28 15:42:42 | 瀏覽次數: | |
投中網 | 張雪
“我們機構今年離職的人全部去了被投企業。”在一線機構工作的Fiona斬釘截鐵扔出這個結論。
看到我有些懷疑,她繼續解釋到:“當你的通訊錄里有一百多個被投企業CEO的聯系方式,你還會去選擇投簡歷嗎?更何況,有些CEO會主動找來希望幫助他們推薦一些職位的候選人,有的人就直接推薦自己了。”
當然,這種情況并非個例。我問了一圈熟悉的投資人、FA,他們給我的回答都是:“身邊選擇去被投公司的人有不少。”
漲薪,高title,我加入了被投公司
說來也巧,Henry在入職某軟件創業公司的當天接受了我的采訪。據悉,Henry曾是該公司去年天使輪的投資人,也是其A輪投資的參與者。
在聊天中,我能明顯感受到他的興奮,他把這次的跳槽看做是自己的再創業。與其他投資人稍不同的是,Henry在做投資前,是創業者出身,這次再回到企業,他認為是腳又踩到了地上。
他談到,“今年的投資是有些浮躁的,看問題的邏輯也不理性,而我是堅持相信軟件的價值的。所以選擇了回到企業當中”。
加入到這家企業,Henry心中也是有底氣的,他跟我分享了一組這家年輕公司的營收數據,這一兩年已經保持了100%以上的增長,也正是因為這份信任,他舉家從一線城市遷到了二線里。
當被問及這是否是個深思熟慮后的選擇時,Henry稱:“做這個決定只考慮了幾周,當時企業正好需要一個負責融資的人,薪資也比較給力,所以雙方也算一拍即合。”
采訪最后,他也透露稱:“我現在就先攬下融資的活,短期內等公司上市。”
阿曼達與Henry有著同樣的好運,甚至她的運氣更好些。
阿曼達,是一個沒有過試用期的投資經理,可以說選擇進入投資行業的她,并沒有正式進門。然而就在她試用期被pass后,她火速加入了一家早期創業公司,入職title是聯合創始人。
為何說她的運氣更好些?因為她在職時,只是負責簡單對接和盡調的一些工作。如果說,這種資歷下,她的高title和可觀的收入,已經讓人艷羨。更具戲劇性的是,不足一年后,這家公司已經長成了獨角獸企業。
除了上述這樣的投資經理外,一些投資人也選擇加入了被投企業,而他們一般也是具有產業背景的。
比如曾是企服領域專業投資人的劉超偉,在今年4月以首席戰略官的新身份加入房地產SaaS廠商原圈科技。
公開資料顯示,他有著4年制造業大項目負責人的工作經歷和3年投資經歷,熟悉大型項目和資本市場,曾就職靖亞資本、元生資本,主導投資了原圈科技、即時設計、維格、Glue up、魔音智能等項目。再比如原本在東吳基金擔任專戶投資總監的劉浩宇剛剛官宣加盟東華能源,負責氫能事業部。據了解,劉浩宇于2020年5月加入東吳基金,擔任專戶投資總監兼專戶投資總部總經理,此前為中銀基金投資經理。
同時他是理工科背景出身,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畢業后又到麻省理工學院讀了制造工程專業。
還是懷念做投資的時候
加入企業后,真的比在機構待得更舒服嗎?我得到的多半回答是否定的。
Nancy是在兩年前去到被投企業的,去之前她的一個TMT行業的投資人,與其他人的果斷不同,她在轉向去企業前考慮了很久。
她的擔憂也很具有普遍性,首先她從畢業就進了投資行業,業務做的也不錯,可一旦進入企業再想轉回投資,就有難度了,其次進入新領域,就代表著要面對更多新挑戰,在大環境不太樂觀的情況下,選擇的試錯性會被放大。
但最終創始人三顧茅廬般的邀請和公司的成長性還是打動了她。她分享了一個細節:“在最初接觸公司時,公司規模只有二十幾個人,但如今已經迅速擴張到了二百多人,而且公司做的直播業務也在風口之上,想象空間很大。”
話鋒一轉,她接著說:“如果在投資機構里,可能現在并不如意,一來機構出手的次數變少了,整體節奏變慢,我們自己很多的投資邏輯也沒法驗證,成就感也相對低。”
另一位也在企業待了兩年的王聰也在聊天中透露了對投資時光的懷念。王聰加入的是,他作為投資經理時投的最后一個項目,目前該公司也開始拓展直播業務。當下,他主要擔任董秘和負責直播業務。
他提到:“作為投資經理的時候,我在內部匯報,關于公司的直播業務,實際上就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XX科技搞定了XX品牌,在X平臺繼續發力。但在企業端,需要做的事情,付出的努力實在太多了。”
他回憶稱:“在機構里,什么事情都有領導頂著,我只需要負責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然地隔絕掉了很多壓力。”
換句話說,現在對能力的多面性要求,對細枝末節事情處理能力的要求,都上升了好幾個維度。
Nancy也談到,在做投資人時,項目比較多,如果這個項目出現問題,給出些建議再觀察一段,但如果還沒有改進,直接就不投了。但在公司不一樣,公司出現任何一個問題,都需要花費百分百精力對待。“畢竟是一條船上的人了,沒有太多的容錯率。”
有人還在觀望
在機構負責投后工作的林曼麗最近也在看去被投工作的機會。“我倒是不著急,現在也是在積累資源,不過哪天真干不下去了,我第一選擇肯定是被投。”
她有聲有色地說:“你想想,我在他們很小,勢微的時候就負責對接他們,現在已經有很多公司長得不錯了。說白了,在困難時候幫過他們一把,如果我想去的話,其實很容易的。”
只不過,說到底她還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暫且還不想脫離穩定舒適的環境。
與她的看法不同,另一位投資人王濤認為,遇到一家適合跳槽的被投企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身邊想要跳槽過去的人不少,但很多都沒成功。”
他分析稱:“在企業里任職董秘崗,甚至是副總的話,本身要跟老板真的相互之間有比較強的熟悉度,信任度才有可能。其次,企業中負責做融資本身就是個相對清閑的活,飽和度并不高,但如果要兼任其他業務端的事情,多少也會力不從心,大家在投資端都是理論型人才。”
雖說從投資經理到基金合伙人,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好在投資人的發展路徑比較固定,坐到一個舒服的位置上也不算難事。
當我追問Nancy,有沒有試想過如果自己現在繼續堅持在投資行業的情況時,她回答:“這個倒是真的設想過的,我覺得自己如果在上市公司中做戰投,現在過得也不錯,我還和之前的同事保持著聯系,業務發展很好。”
反而到了企業之后,除了短期內可見的光環,長久來看還是一個打工人。所以有人從機構出來到企業,也會有落差。王聰跟我分享:“到企業兩年后,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胖了,熬夜多了。”伴隨著他加入的時間越來越長,感受到的各方壓力也在增加。
選擇今年離開的那批人
另外,我也跟受訪者談到了一個路徑選擇的問題。按照常理來看,投資經理或者投資人跳槽首選為何不是投資機構,而是轉向了企業高管或者FA?
聊下來,我發現也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跟大環境以及我們當前所處周期相關,不同階段的企業都有緊迫的融資需求,他們需要有這樣的人才來推進,如果這個人具有機構的資源和人脈,那更是錦上添花。
其二,正如上文所說,當機構投資節奏整體變慢,投資人的成就感得不到滿足或者心理有落差,去其他機構也可能無法得到改善,所以不如換個路走。
其三,有的投資經理像文中的阿曼達那樣,可能由于自身原因,本就不適合投資行業,選擇去到被投企業也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而投資人下場到創業公司創業也并非是今年才有的,甚至有投資人從創業公司董秘做到CEO的例子,只是投資行業從業者今年的流動性更強,而流向的兩個巨大分支就是被投企業和FA。
具體到行業里,我了解到,今年去到被投企業里的投資人,以新消費和TMT行業居多,也有少數是投企服,硬科技和新能源的。
這并不難理解。
在經歷了一輪投資熱潮后,今年新消費品牌不同程度地遭遇考驗。投資人們也沒能幸免于難,我同事劉老師也寫過《“今年誰上投決會推消費項目,會被開除吧”》,可見今年消費投資已經不復當年盛況。再看TMT行業,普華永道中國內地TMT行業主管合伙人高建斌近日對中國經濟時報表示:“受投資季節性趨勢影響,TMT行業的投資熱度大幅下降,導致投資金額和投資數量整體下跌。”
時代的一粒沙,落在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對投資人更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要么轉型到熱門行業,繼續做投資;要么去加入到被投企業,繼續做融資。
從時間成本和學習成本來講,顯然后者更具有吸引力。
至于除了這兩個行業外的一小部分人,有的是基于被投公司的邀請,有的則是看中了被投公司所在行業創業公司的新機會,權衡之下,做出的高性價比選擇。
當然,古往今來,成功的路從來不是只有一種,大浪淘沙下,每種選擇的背后都其故事與意義。繼續做投資和加入被投企業也并不存在選擇的優劣之分,更多時候是冷暖自知。 |
|
|
|
上一篇:激戰歐洲市場:中國電池廠商勝算幾何? 下一篇:貴州創在青春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投資項目——貴陽永青儀電獲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貴州開開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貴州貴孵創業孵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