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會成為又一個“雙減”嗎 | |
發布時間:2021-09-08 15:03:58 | 瀏覽次數: | |
投中網 | 呂品
8月31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八部門印發《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方案》,提出通過3至5年的試點,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經驗,到2025年,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經驗向全國推廣。
醫療服務價格是重要的民生價格,涉及14億人民群眾,787萬醫務人員,5萬多醫療機構的龐大主體,涉及每年數萬億的利益規模。隨著醫改持續深入和形勢變化發展,醫療服務價格管理不能只順向延續現有做法,圍繞項目數量和價格水平加加減減。
至此,2021年的醫改關鍵詞浮出水面:醫療。這些年來,政策頻繁,但仍然難以破解“患者看病貴,醫生收入低”的困局,而隨著本次醫療服務改革拉開帷幕,三醫聯動最后一張王牌的打出無疑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看病會更貴嗎?
扭曲的醫療機構的收入結構滋生出成本價格倒掛、以藥補醫、亂收費等現象,集采等政策下讓醫生的灰色收入煙消云散,無人從醫,無門問診等困境層出不窮,加之人口老齡化嚴重,醫療保障水平可持續性面臨新挑戰,改革早已箭在弦上。
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大眾最關心的莫過于“我以后看病會更貴了嗎”?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楚改革中那些服務項目價格會發生哪些變化,這里我們將醫療服務項目分為通用型和復雜型。
所謂通用型服務就是指診察、護理等這類路徑簡單、內容明確,被廣大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廣泛掌握和應用,服務的均質化程度相對比較高的項目。這些項目靠著低數量、高頻、大規模的特點在整個醫療服務價格體系和公立醫院服務性收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業內人士告訴投中健康,“護理服務價格改革絕對不能再被輕視,護理服務需求橫跨院內、院外,有巨大發展缺口,鼓勵高質量增長十分重要”。
復雜型項目顧名思義為難度大、風險高的手術項目,對醫務人員個人能力、醫療機構技術支撐體系的要求比較高,服務的均質化程度有限。過去價格管理全靠政府行政決策,醫院醫生被動執行,而如今則是引入公立醫院參與,既發揮公立醫院的專業優勢,也引導公立醫院加強內部精細化管理。
我們以三明市歷次的價格調整結果來看,檢查化驗和藥品耗材加成為主的項目價格是普遍下降的;診查治療費、手術費和其他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普遍上調,平均整體上調幅度在20%~30%左右。
與此同時,方案還指出要落實對中醫(民族醫)醫院和傳染病、精神病、職業病防治、婦產和兒童等專科醫療機構的投入傾斜政策。建立薄弱學科的調查監測和政策指引機制,允許歷史價格偏低、醫療供給不足的薄弱學科項目價格優先調整,推動理順比價關系,充分考慮中醫醫療服務特點,支持中醫傳承創新發展。
不難發現,此次改革與8月28日國家衛健委等五部門印發的《關于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有很強的協同性。合理確定公立醫院薪酬水平,改革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實現醫務人員薪酬陽光透明,嚴禁下達創收指標,不得將醫務人員薪酬與科室、個人業務收入直接掛鉤。
值得注意的是,投中健康發現,如今醫療服務價格的升高,一線醫生們似乎并不買賬,如今他們苦惱的更是DRGs付費機制。
DRGs即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具體地說,就是根據患者年齡、性別、手術項目、并發癥、住院時間、診斷內容、治療結果等因素將疾病分為若干診斷組,醫院與醫保機構經談判確定各診斷組付費標準,醫保機構根據這個標準向醫院支付費用,超支不補,結余留用。
DRGs的出現本意是為了降低醫療成本,不必要的檢查不做、不必要的藥不開,控制醫療費用增長,緩解醫保壓力,然而如今卻要求醫生既要懂醫學又要懂算賬。
一位醫生告訴投中健康,以均價1.3萬的心臟冠脈支架,被國家談判到700塊的事件為例,一臺心臟支架手術,需要4名醫護人員配合完成,要穿著重達15斤的鉛衣,在X射線環境下工作,但是手術費只有幾千塊,到醫生手里的錢就更少,勞動價值完全沒能得到體現。
如今灰色收入幾乎沒有,基本收入也沒有提升,還要面對DRGs的考驗,醫生舉例說,就比如A得了某種病,經過信息采集確定分組,給出A對應的醫療費用總額5萬,而在這時醫院各個部門就要合理使用這5萬,如果最后只花了2萬,剩3萬,這個錢就歸醫院,至于到醫生手里多少全看醫院規則,而且如果醫院長此以往在該類型的費用上都保持在3~4萬的開銷,醫保局給出的醫療費用總量日后還會降低;但如果超額花了8萬,那剩下的3萬就得靠醫生或者醫院自己貼錢。醫生最后就沒有動力去做這樣的事情,對于那些特別復雜的疑難雜癥,可能就會出現拒診的情況。
回過頭來再看,此次醫療服務價格的改革,會讓患者看病更貴嗎?
事實上,患者看病支出=醫療服務價格+藥品價格+耗材價格三者共同構成,在藥品“零加成”、帶量采購等背景下,藥品價格、耗材價格算是被打下來,此次醫療服務價格也是有升有降,總體而言對大眾的體感并不強烈,國家醫療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也介紹到“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等改革,為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創造了條件,但把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解讀為給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改革‘打補丁’,把后者擠掉的不合理收入通過醫療服務漲價找補回來,這種解讀是不準確的”。
但實際上投中健康調查發現,如今雖政策支持不要過度治療,但很多時候患者依舊在做各種檢查,一位醫生坦言,“保護好自己是我從上大學開始,老師就告訴我們的,做很多檢查的根本還是在于留證據,避免醫患糾紛,這些年的暴力襲醫也是怕了;除此之外目前大眾存在一個愿意為有形的東西出錢,不愿意為無形的價值出錢的誤區,認為500塊錢和大夫聊天問診是不行的,大夫沒有費什么力氣,問幾句話沒成本要什么錢,殊不知那是我10多年的經驗,有的患者寧愿你給他做一堆檢測,也不相信你聊天問診就給出的結論”。
資本市場吉兇未卜
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大刀闊斧地改革,非公立醫院也無可避免。
對于簡單易量化的基礎醫療常見病,政府通過大數據來把控價格,這部分的開支主要走醫保,公立私立要求都一樣;同時非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也要受監管,特別是醫保支付覆蓋的項目。加強非公立醫療機構價格事中事后監管,做好價格監測和信息披露,必要時采取價格調查、函詢約談、公開曝光等措施,維護良好價格秩序。
非公立醫院只言片語撲朔迷離使得二級市場聞風而動。8月31日,醫療服務指數大跌2.23%。“眼茅”愛爾眼科大幅殺跌,收盤跌幅達8.26%;“牙茅”通策醫療大跌5.15%;CRO龍頭之一美迪西大跌近10.5%。愛爾眼科于09月03日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答復了相關問題,認為:愛爾眼科作為全球最大的連鎖眼科醫院集團,與目前《方案》核心思路與目標一致。
事實上,政策是利好還是利空這些民營企業大家眾說紛紜,但“雙減”慘狀在前,市場謹慎預期提升也是在所難免。
此次政策與這些企業的內在邏輯究竟是什么?
最直接的就是價格打下來后,民營醫院如何生存?通用病種在此次政策中明確要求要與公立醫院定價一致,而民營醫院高昂的人工費用無法轉嫁到消費者,以往那些靠著高昂客單價的項目毛利率一定會有所降低。不過同等價格下,其實給民營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在花差不多錢的前提下,患者會更加傾向于服務更好的民營企業,從這個角度看,頗有點“以價換量”的味道。
試點這幾年中,民營醫院的發展前景又將有怎樣的變化?此次改革要求公立醫院轉向“高質量”發展,不能野蠻擴張,公立醫院的質量提上來,民營企業就更要靠自己差異化的服務來提高自己的營收,這對民營企業而言,尤其是對專科性醫院的影響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民營醫院如何“自救”?
投中健康了解到,凡是涉及手術的,不論一級還是四級,價格或許都會上調。三明市曾在2015年第三輪調整中,將白內障、玻璃體切除、視網膜修復等部分眼科手術三級醫院價格上調50%、二級及以下醫院上調45%。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上漲,似乎給民營帶來了生機。
如今平臺多了,加之當下社會辦醫、多點執業的政策下,一部分醫生會出于對舒適的工作環境和更高的收入水平的追求而加入民營醫院,一部分患者也會選擇到民營醫療機構尋求尊享服務。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目前公立醫院在市場份額里仍占據主導地位,一位資深的公立醫院醫生告訴投中健康,“國內患者往往是認廟不認和尚的,老百姓并不是單純的看哪個便宜或者哪個服務好就去哪個,在治病這件事上,患者更看重醫院,而非單純的價格與服務,這中間有很多復雜的因素,民營醫院早年間的名聲有損,想要做起來太難了”。
所以醫療改革從來不是單方面的,是監管、醫療、醫藥、患者甚至包括社會發展情況等綜合因素決定的,這項改革不會一蹴而就,需與時俱進。
|
|
|
|
上一篇:貴州開開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曄受邀出席2021貴陽經開區“人才+項目+金融”路演啟動儀式 下一篇:貴州開開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受邀擔任“創客中國” 貴州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決賽評委 |
貴州開開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貴州貴孵創業孵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