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拉著有頭有臉的企業家們為了造車“抱團了” | |
發布時間:2021-04-02 11:41:05 | 瀏覽次數: | |
在雷軍官宣小米造車之后,4月2日,雷軍與汽車企業家與投資人的合影在網上流出。
圖片來源網絡 照片中,除了雷軍之外,還有李斌、李想、何小鵬、王傳福、王興、沈南鵬、程維、余凱、魯偉鼎等人。此次是由雷軍發起的華夏同學會的聚會,尚不確定小米是否會跟蔚來、理想、小鵬或比亞迪有造車方面的合作。 雖然聚會內容沒有公布,但這場聚會幾乎集齊了中國智能電動車半壁江山,很難讓人不將這場智能電動車大咖盛宴與小米造車聯系起來:是要搞事情的節奏! 華夏同學會號稱“中國最神秘”的四個頂級圈子之一,成員都是國內商業大佬。同學會一年聚會兩次,每次的聚會都會有一個主題,大家圍繞著這個主題進行探討,分享經驗、解決困惑。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曾說,坐在華夏同學會的聚會現場,探討的問題比所有媒體、商學院講得都要深。 這次聚會釋放了一個非常好的信號:新能源車的第二波戰事,也是十分務實地從“抱團”出發。而抱團的意義之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太過重大。首先,重量級的參與者遠遠比首波戰事更多;其次,這是一個不確定性極強的賽道,電池技術、補貼政策、經營模式都隨時可能會發生顛覆性變化;第三,剛剛過去的共享經濟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資本效率極低,在造車這條天然更加困難的賽道上,抱團、協同是中國企業跑出來的唯一一條出路了。 照片背后的造車半壁江山 細看下來,與會的這些企業家與投資人參與抱團,每個人都有十分充分的理由,也與彼此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逐個談,先是王興。 王興去年曾在社交媒體表示,現在中國的車企格局基本是3+3+3+3角逐下兩輪,包括3家央企(一汽、東風、長安),3家地方國企(上汽、廣汽、北汽),3家傳統民企(吉利、長城、比亞迪),3家造車新勢力(理想、蔚來、小鵬)。他目前也是理想汽車的大股東。 照片里的李斌為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想是理想汽車創始人、何小鵬為小鵬汽車創始人,王傳福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包括王興本人都在現場。 而造車新勢力三家的“抱團”則由來已久。 理想汽車的李想曾說,“我和何小鵬李斌的關系,遠比大家想的好?!?/span> 李想曾在微博表態:“如果新造車企業最后只能活下來三家,我們肯定努力讓自己成為其中一家,而我們希望身邊的戰友是蔚來和小鵬?!?/span> 何小鵬也曾在社交網絡上同時貼兩張配圖,一張是漫威三個超級英雄合影,另一張是“三英戰呂布”圖。 至于比亞迪,算是國內傳統主機廠中,一直在堅定走新能源路線,且獲得成功的。比亞迪能夠自主完成從造電池到造車的幾乎全部生產鏈,除了自產新能源車之外,2020年3月,比亞迪宣布正式推出采用磷酸鐵鋰技術的“刀片電池”,且同年5-6月進行市場化戰略部署,將半導體分拆上市,而這兩者也正是新能源車所急需的。 比如小米與比亞迪其實已有不少合作,包括手機零件以及投資比亞迪半導體等。 值得一提的是,4月1日,據內部人士爆料,雷軍在北京小米科技園與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從曝光的照片來看,雷軍與王傳福并排而行,紅杉中國的沈南鵬跟隨其后。 雖然并不在華夏同學會的名單之上,但沈南鵬的出現毫不令人意外。 2021年1月比亞迪近300億港元的配售融資中,就有紅杉的身影,作為比亞迪半導體拆分領投方,紅杉中國又以大額資金參與此次認購。 當然,因為紅杉投資素來有“選賽道”習慣,除了比亞迪之外,紅杉至少投資了蔚來、小鵬、威馬、恒大、零跑、凌云智能6家企業?,F如今,蔚來、小鵬已上市,威馬、恒大進入上市輔導期。 比如紅杉就連續投資了蔚來的A輪、B輪、D輪,前后投資總計4500萬美元,以及在小鵬C+輪的時候投資7000萬美元參與了進去。 小鵬另一個重要投資人就是雷軍了。 2019年11月13日,小鵬在官微上宣布獲得小米集團領投的4億美元戰略投資,且IPO時也投資5000萬美元。除此之外,順為資本在小鵬汽車A輪、C輪融資時,大約投資450萬美元,后來獲益不菲。 作為回報,小米集團2018年7月9日上市當天,何小鵬直接身體力行,從二級市場買入價值8000萬美元的股票,7月10日再買入2000萬美元股票,累計1億美元。 而對于理想而言,白衣騎士則換成了王興。2019年8月,理想拿到王興領投的C輪5億美元融資;之后的 2020年6月,理想D輪融資5.5億美元,美團領投5億美元。正因為王興出手,理想C輪和D輪共融資10.8億美元,使得上市前總融資突破100億元人民幣。 雷軍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2013年就對電動車產業有了巨大的興趣。在過去的七八年的時間里面,投資了近十家智能電動車領域各種各樣的公司,比如早在2015年和2016年就投資過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小米造車將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 作為入局者,小米一方面,有著很強的跨界品牌感召力,小米從手機做到家電,再到筆記本電腦,可謂勢如破竹,且用戶粘性非常高,再加之小米在各行業各領域的用戶數以億計;另一方面,基于智能物聯網所搭建的產品生態鏈是公認的小米核心優勢,這個ALoT平臺截至2020年年底已經連接了3.25億設備,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物聯網平臺。 與會的其他人,則直接跟汽車產業鏈發生強鏈接。 首先是程維,最新消息,據彭博社近日報道,滴滴自動駕駛計劃籌資至多5億美元,“籌得的款項將幫助滴滴加速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規模生產,并投資于人工智能芯片等技術”。 至于余凱,他的地平線剛剛拿到9億美元融資,已實現超過16萬片的芯片前裝出貨。近期還宣布和上汽乘用車合作,雙方一起研發智能化、網聯化汽車產品。 魯偉鼎的萬向錢潮,則是專業生產底盤及懸架系統、汽車制動系統、汽車傳動系統、汽車燃油排氣系統、輪轂單元、軸承、精密件、工程機械零部件等汽車系統零部件及總成,在國內汽車零部件出口企業中名列前茅。 也由此看來,煮酒論英雄倒是其次,抱團合作則為上策。 造車天團的抱團策略 越來越多的玩家繼續入場,新能源汽車將進入一個全新的博弈階段,未來格局也將變得撲朔迷離。 比如,阿里與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將聯合打造高端智能純電汽車智己;華為與長安汽車、寧德時代聯合打造智能汽車新品牌;百度和吉利控股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將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汽車與騰訊在杭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等等。 尤其是華為,對整個汽車行業帶來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未來國內汽車產業的市場格局和勢力劃分,很可能不再是3+3+3+3,而是另一番面貌。 汽車電氣化進程的提速,也讓汽車行業淘汰賽進入全新階段,馬太效應愈發明顯,從而加快行業的優勝劣汰。 除此之外,其他產業鏈上的巨頭也在加強投入:傳統豪強寶馬集團已經連續五年在研發投入超過50億歐元,戴姆勒集團2020年的研發投入也達到了86億歐元,大眾集團一年的研發費用就已超過百億歐元;蘋果在電動汽領域的累積投入也早已超過了百億美元。 花旗在其研報中點明,“造車遠比制造智能手機要復雜得多,供應鏈也更長,但小米貌似還沒有搭建起這樣的供應鏈。而且,造車屬于重資產業務,將會消耗大量資源,同時帶給公司長期的財政負擔,對當前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會帶來影響?!?/span> 就連剛剛加入造車的雷軍,也曾在何小鵬創立小鵬汽車時就對何小鵬說過:“造車和互聯網創業不同,智能汽車的產業鏈長且復雜,需要有思想準備打六年的地基和積累,同時需要足夠的資金,吸引智能汽車市場中最棒的人才有可能成事?!?/span> 比如,早在2013年,長江汽車背靠著港股上市公司五龍電動車的光環,就已躬身入局,背后更是有大佬李嘉誠撐腰,長江汽車不僅擁有自己的電動車品牌,而且是北汽新能源后,第2家手握雙資質的車企。但自2016年4月就發布車型“逸酷”,遲遲沒量產交付,苦撐幾年,燒光了51億后,在2020年迎來破產清算。 另一方面,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0全年累計汽車銷售2,531萬輛,同比下降2%。而國內新能源汽車銷售137萬輛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1%。按照國家發展規劃,到2025年我國電動汽車滲透率將達到20%以上,屆時新能源汽車銷量將有望超過600萬輛。這意味著未來幾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進一步快速提升,新能源車型也將正式步入汽車市場中。 這其中,2019年9月,特斯拉建設(上海)有限公司成立,2020年,隨著上海工廠的產能釋放,特斯拉Model 3的銷量節節攀升,市場的預期迅速改觀,一同飛升的還有股價。 目前,特斯拉預計到2022年,在中國市場銷量有望占其總銷量的40%。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下餃子”的Model 3,以及即將引入的Model Y,比不過性價比的國產造車新勢力,也要找出自己的比較優勢競爭。 而對于另外一個強勢入局者恒大來說,除了豪氣沖天地斥資數百億收購汽車上下游公司,許家印視察上海恒大汽車全球研究總院的時候,也表示“我們一定能實現到2025年產銷100萬輛、2035年產銷500萬輛的宏偉目標?!?/span> 再加之這是一個不確定性極強的賽道,電池技術的進步、補貼政策的變更、經營模式創新都隨時可能會發生顛覆性變化,進而影響到行業格局。 尤其是已經有過前車之鑒:共享經濟的鼻祖早已經賣身于互聯網大鱷,剩下白骨累累的共享戰場,繼續做著一夜暴富的美夢。 最明顯的失敗者就是ofo,曾經與摩拜并駕齊驅,號稱中國物聯網經濟新領軍人物的商業領袖,曾經拿過超15億美元的融資,如今已經成為名正言順的“老賴”。共享過后的一地雞毛,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所以怎么提高自身的資本效率,抱團取暖,用合作換時間,就勢在必行。 “我愿意壓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再次披掛上陣,為小米汽車而戰”。集結了眾多互聯網投資大佬和國內造車勢力的半壁江山,雷軍似乎正在下一盤大棋?;蛘咧袊娴膹统鹫呗撁烁欣谄浜罄m進展。 |
|
|
|
上一篇:怪獸充電上市,原來VC/PE早已在為“共享充電寶盈利”的故事買單 下一篇:VC撒錢,火箭上天 |
貴州開開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貴州貴孵創業孵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